彭学红
在初2011级1班上好一堂数学课挺不容易的。全班32名学生,从学业成绩上分析,八年级期末区调考,全班A卷仅一人合格,B卷零分人数超过一半。满分150的平均分为30分左右,在整个锦江区处于绝对垫底位置。
面临中考升学考试的压力,全班普遍没有紧迫感和动力,上课时仅有5、6名学生能勉强跟随教师授课进程,还需不断提醒注意力集中。
这样的班集体,大部分学科学习的现状都大同小异,老师们都反映相同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厌学、好动,很多学生上课甚至考试也嗜睡,作业大部分抄袭。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达成,该班班规为加强学习管理有明确要求,如果作业不能完成,则必须抄写两遍题目交上来,以后再认真听老师讲评。于是我发现包括班主任任教的学科作业在内,每天早上第一、二节课抄袭、抄写的现象全面开花,形成定式。
该班这种现象对中考考查的三年长效学科——数学——的教学是个难题,对初三新接手教学的数学教师的工作是个挑战。开学伊始,我对这个班级的数学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问卷调查:
九年级学习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数学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学科,进入九年级,你做好学好数学、冲刺中考的准备了吗?
姓 名 |
|
上期末成绩 |
|
暑期有无参加补习班学习 |
| |||
用一句话描述你以前的数学学习情况 |
| |||||||
九年级数学学习的计划、展望 |
| |||||||
你希望老师如何帮助你学好数学 |
| |||||||
你知道数学课课前准备需要什么? |
| |||||||
本学期半期测试你的A卷目标(满分100分) |
|
本学期半期测试你的总分目标(满分150) |
| |||||
问卷统计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因种种原因确实非常失败,同时自己没这个脑子,或者没有学好数学的勇气。除了表现出浓烈的观望心态之余,对九年级数学学习的希望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把简单的东西尽量弄懂一些,希望老师能不厌其烦地讲解他们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并对七八年级的“欠账”予以弥补。半期考试A卷目标普遍希望接近60分,期末考试总分目标大多数订为70分左右。
了解了班级的学情后,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觉得他们不仅学习能力上有障碍,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初中阶段,学习内容加深,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增加,父母的关注和教师的要求都随之加强。导致初中生的学习压力突然加大而此时又值个性和心理成熟的转折期,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往往成为其它心理问题的导火索,而心理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也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所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初中生学习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我展开了一些工作,有的看似与上课无关的: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分析和辅导
究其学习动机、动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和自身没有明确的方向。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成绩很弱的,对自己的升学没有任何信心,也不知如何打算今后该何去何从,即使在这里勉强学着也是考虑到不想早早分流到职高等学校。学习没有动力,即使在父母和学校的督促下学习也是厌学的主要群体,大多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极端厌烦的情绪。
(二)加强学习动机的指导,促进其成功
面临初三毕业的现状,学业成绩数学能力非常低,教师与家长过多的关注和施压只可能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动机的现状,采取自然发展的原则,让其有一个宽松活动的空间,上课时降低标高,减少大考的次数和难度,多进行随堂过手型的检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每一次大考,每一套练习都可能成为阻碍学习动力的因素,如果让这样班级的初三学生一再受到难题困惑,这样的挫折过多,会动摇其学习动机。
适当安排练习,从中考试题中精选切合学生能力的真题,让他们学生对中考题有直观的感受,去实践、感受成功的乐趣,体会伸手就能摘到果实的喜悦,从而坚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走进课堂。对每一节课的课堂秩序和学习风气要大胆管理和要求,针对学生七、八年级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欠账”,管理的力度加大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要不厌其烦认真抓,如数学课的课前准备应该怎么做,怎样记笔记,怎样用草稿本完成课堂练习,怎样规范做作业、怎样预习和复习,怎样巩固旧知识,如何进行交流探究等。教师要随时随地耐心地提醒。要及时鼓励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课堂上的当众表扬能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还要保证这种激励作用能持续发展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动力。
(四)重视学习方法,关注课堂效益
对于学习上“欠账”太多、积重难返的班级的数学教学,我觉得还是要从课堂效益这个根子上狠抓,抓好课堂效益,我重点关注学生的听课方法的训练。
一般来说,对初一学生的听课,要求是听懂,能听懂教师讲的是什么,能会解决相关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应当明了,不宜旁征博引,也不宜漫无边际,但应加强趣味性和指向性;初二学生要能够听透 ,应当加强理解,挖掘一些为什么,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清楚听课学了些什么,自己能用什么;初三学生能够听通,应当在课堂上听明白,听通透,同时还要触类旁通。
知识链的脱节以及能力的缺失,导致本班初三教学是不走寻常路的。在设计教学时尽量考虑深入浅出地导入,兴趣的导引、情绪的激励、成功的促进,再考虑分层推进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难度。还要不断强调学生的动手训练。课内练习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争取基础知识在课堂内得到应有巩固,在课堂内将知识内化、过手。
通过调查和关注,我发现大多数时候,课堂内的训练效果大大强于课后作业的训练效果。因为学生千差万别的家庭情况和自身惰性,绝大多数的家庭作业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不具有约束作用和指导意义,并且这种消极因素不在课堂教学控制范围内,在毕业年级这一年时间内无法根本扭转,这是不争而无奈的事实。
为了更好地探究我校类似班级的教学工作,使日常工作更有实效性、科学性,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反思、总结、提高的作用,我和其他老师还申报了今年的教育教学科研小专题,专门来研究如何对学困班级进行有效性的基础训练,同年级组互动,甚至不同学科互动,取长补短,思维和资源共享。
走进初2011级1班,上好一堂课,确实挺困难。接受现实,并且起码具备上好这堂课的心,这就不大容易。此外,不是难在老师讲得出什么,而是这个老师如何能让学生们开始动脑动手,进而让他们想了什么、动手做了什么、用心学到了什么。
一句话,我觉得教学的追求,不仅仅是空洞的“教”的完整,还应有实实在在的学生“学”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