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打造高效课堂 |
2012-05-17 17:26: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
亳州九中 郭英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讨论 高效课堂 提升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 一 、课堂讨论的意义 1、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数学品质 课堂讨论能实现学生互动、活泼地学习,成分地展示自我。在思考和争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去探求新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都想追求更好,甚至完美,这种良好的思维训练,会逐渐养成学生求实,执着追求的精神,从而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的数学品质。 2、课堂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从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肯定自己,反驳同学的整个讨论和争论中,形成了广泛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了数学交流能力的提升。 3、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及公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或漏洞在所难免。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分析、类比、猜想、证明,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问题。通过对学生观点的评价和交流,学生的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都有所提高。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的讲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讨论的内容 1、课堂讨论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 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突破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疑点问题,因此,在此处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强调“这是重点,要记住”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代数式”时,“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学生由例题列出 10x+5y 的式子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代数式还可以表示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既拓展了思维,又发展了他们联想类比的能力,在此应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类的实际背景。通过讨论,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教师如果教条式的将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 这时教师可选择一些习题:(1)61+(-38)+38+39;(2) 3、课堂讨论应放在解决问题多样化时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效果比较好。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课后有一题:将下列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有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锥、圆柱、四棱柱、三棱柱)。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并且也有难度,教师可将这道题作为课堂讨论比较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因此在众人的点拨下,相互启发思维才会更开阔,从而更全面地解决这个问题。 4、课堂讨论应放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意见往往不统一,如果让他们静下来听老师讲,效果肯定不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说理由。这样问题就慢慢清晰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5、课堂讨论应放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如果光靠教师讲,学生还是不易接受的。例如:教学“反证法”这种证明方法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来,通过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自己去实践,通过具体例子,才能弄清楚“反证”的意义。 6、课堂讨论应放在产生结论的过程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例如:教学“绝对值”时,要求学生掌握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即“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索,才能加深理解。今后才能灵活运用。为此教师列出几组负数,如:-5和-3;-1和-4等。先利用数轴比较他们的大小,然后再比较它们绝对值的大小,观察结果会有什么发现?在此展开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再举例、再讨论,从而总结出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结论。而且他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课堂讨论的方法 对于习惯听老师讲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明白“课堂讨论”的真正意义。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规定讨论的形式,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1、帮助学生建立讨论小组,并选举组长。分组时要讲究科学性。学生的智力,成绩有高低之分,通过实践发现,分组时尽量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利”会更多。这种分组方法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对后进生的发展尤其有益。 2、必须规定好讨论要求。小组应遵守一人发言,他人倾听思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发言时,其他学生如果意见相同可以适当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应提出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在说明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到简洁、通顺、明了。 四、课堂讨论的实施 1、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要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在组织数学课堂讨论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决不能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上的点缀,而要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把重视学生的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 2、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首先,所确定的问题必须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诱发和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即讨论的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处于大多数学生“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合理安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3、营造课堂讨论的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应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教师应努力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创设课堂讨论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坐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乘飞机约1200公里。要求学生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让学生自己概括和抽象出几何图形,从而得出公理内容。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从生活中找出与这个公理相关的事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 5、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应有张有弛,一般而言,热烈活泼的讨论是课堂讨论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也不是绝对的,如讨论的归纳总结需沉稳、冷静。课堂讨论不能成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形式主义的讨论,应当是由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对于尚未完成的论题不要草草收场,否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保证课堂讨论的时间 课堂讨论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讨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时间不足会使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整体把握,若学生较好可让学生自主寻找,若学生基础一般,教师应适当引导从哪些方面进行寻找。 总之,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使学生各得其所,最忌走过场,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的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就要明确课堂讨论的意义,选准课堂讨论的内容,用准课堂讨论的方法,有效地将课堂讨论实施在数学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真正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玉新.数学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J]沈阳:中学数学教育2005 (12) [3]章建跃.当前数学课改中的一些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6(1-2) [4]陈光华.走出实施新课程的误区——理性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 沈阳:中国数学教育200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