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资源>>教师作品>>感谢五角星——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师作品

感谢五角星——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2013年07月01日   来源:亳州九中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感谢五角星——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2012-06-29 11:13: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九月应该是学校最热闹的一个月份吧。在这个丰收在望的月初,我接了一年级的数学兼班主任工作。
说实话,我喜欢小孩子:喜欢他们的天真无邪,喜欢他们的顽皮可爱;却又怕他们:怕这些家庭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没有集体观念!在喜与优的矛盾中,我迎来了如小燕子般的42名小可爱。
    报名、发新书、开学常规教育,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接轨,指引着孩子们慢慢的步入小学生活。没敢松一口气,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作业!由于我们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生源绝大部分是就近的乡村孩子,他们接受的学前教育也多是不大正规的私立性质的幼儿园,因此书写不够规范,甚至有些孩子连10个数字都写不上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我打算先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一次发作业,我先在每个本子封面上画了一颗鲜红的五角星。我举着本子问孩子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大声说:“见过!”我笑着说:“这个五角星代表着智慧!咱们班的孩子个个都很棒!所以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打了个大五角星!今后的作业,谁写的好,谁得到的星星就多。大家可要比一比,看谁的作业本上的星星多哦!”这节课的作业,孩子们写的特别认真,绷着小脸、抿着小嘴,那个认真劲,真是人见人爱!批改作业,我又分了等级:完成的作业的,基本星——一颗;完成作业,没有错误或错误极少的,两颗;既完成了作业,又没有错误,而且书写特别工整的,三颗!我在作业记录本上记下作业优秀的孩子的名字,下次发作业后大声的宣布他们的名字,那些“三颗星”自豪的不得了,坐的直直的,接受同学们的掌声!自然,下次的作业写的就更认真了;没有得到掌声的呢,会为争取这份荣耀而加油——要按时完成作业、全得钩钩(对号)就要好好听课;要得到三颗星,就要在前面两项的基础上认真书写。孩子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每次作业前要读的名字越来越多,五角星的个数需要升级了!于是,我给作业写得特别优秀的几个作业又加了一颗星。发作业时,我向孩子们宣布:“孩子们,你们的作业写得特别棒!大家都有很大的进步,有几个小朋友的作业得了四颗星呢!”接着我把他们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孩子们不时发出“哇”、“哇”的赞叹声,羡慕的不得了。当然了,这又成为他们新的努力方向!
正在我暗自高兴时,却发现有一个孩子竟然没有按时交作业。回忆了一下,那孩子并没有缺课啊!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学生养成拖拉作业的毛病,管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了,我可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找到了这个孩子,我装作不知道他没有交作业,先夸奖了他:“朱家奇,你太棒了!”他昂起小脸,有点莫名其妙。我接着说:“你的作业进步很大,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这次好像得了三颗星吧!”一边说一边装着找他的作业。朱家奇脸上的笑渐渐凝住了,不等我问,就低下头说:“老师,我没有交作业‥‥‥”我装作不相信:“不会吧?不交作业可不是好学生做的!那你赶快把作业拿来老师看看!”打开作业本,这孩子作业真的没有完成。我拿起笔,一边批改一边给他讲解错题。该打五角星了,我停下了笔,对小家伙说:“你看,你写的字很好呢,如果按时完成,这次真的会得三颗星!可是不按时交作业不对啊,这次就得不到了!”他有点难过,我安慰说:“以后按时认真的完成作业,你会得到很多星的!”从此,朱家奇再没有拖拉过作业,班里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不按时交作业,或者错题不订正的,下次一颗星也得不到。这也许是我们班几乎没有拖拉作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吧。
一个学期过去,作业本上的评价星已经上升到了五颗!检查作业的老师打开我们班的作业,一片惊羡:你们一年级的小孩子,怎么作业个个写的这样好!我笑了:这都是五角星的功劳啊!
用五角星的个数来评定学生的作业,是一种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评价方式,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它不仅适合作业的评价,也适合班级管理中其他项目的评价。比如我们班的“每周之星”评比,包括“文明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等,我也用五角星在黑板报上标出。可以说,这颗星是优秀的象征,是光荣的象征,是孩子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五角星的陪同与激励下,我们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班风正,学习氛围浓!每每看到孩子们团结友爱、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都无限欣慰、无限感慨: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确实是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法宝!

                                                                                                                          南利英
                                                                                                                         2011年6月

Copyright©2018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