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背后的启示 |
2012-04-18 14:15: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
九中小学部 程乐 《钓鱼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规则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小时侯随父亲去钓鱼,在父亲的要求下,严格遵守时间上的规则,自觉将已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水中,并以此来作为自己行为准则,努力实践道德中的是与非的事。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萌芽的阶段。而本课的主人公与同学们年龄相仿故事接近生活,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在教学本课时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的教育,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特别是依法治国的今天,学生们应该从小就学会遵守法则,将来在社会上才能立住脚。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特点,我着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做一次文中的角色——詹姆斯。让学生体会詹姆斯钓上鱼过程:鱼杆猛的被拉弯,马上意识到是个大家伙。慢慢遛了两个小时,大家伙被得筋疲力尽,才慢慢的收钩。我的天哪终于钓上来了,足有10公斤重的大鲈鱼。 体验到这时,孩子们一个个心情激动“高兴、惊喜、激动、太高兴了”是的,这条鱼太大了!太能让孩子们满足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情绪中时,爸爸说话了:“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凌晨才能钓鲈鱼。”此时的孩子们一下子不乐意了,内心开始矛盾。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问了一个问题:你如果是詹姆斯你会怎么做?并说说理由。孩子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我要是詹姆斯,我就把鱼拿走,那么大的鱼,可是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还有附和的“对,拿走,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还有的说:“应该放进水里,因为爸爸在旁边不放不行!”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笑着听着 孩子们的观点,没有说明谁对谁错,而是把这两种观点写到黑板上: 一、 放回水里 二、 拿走 正在这时,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我一看,是我们班的“小机灵鬼”——明明,他叫了我一声。我问他有事吗?他面带微笑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拿走鱼,又不违反规则。”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都盯着他,有心急的还对他喊:“快说。”他看了我一眼说:“我如果是詹姆斯,我就把鱼在水里遛两个小时,等到凌晨,我再把鱼提上来,不就行了。”说后他一脸的得意,等待着我的表扬,其他的同学听了哈哈大笑。有的说:“好主意”,有的说:“这样不对。”我也一下子没了主意,怎么办?看着这张稚气的脸,他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真的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此时我如果对他狠狠的训斥和简单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毕竟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对孩子们的诱惑太大了,这可能是孩子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很难的选择。孩子们今后遇到的诱惑还会很多,怎样正确的处理今天的“大鲈鱼”将关系到今后的做人原则,毕竟从小受到的教育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想到这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主意好还是不好,而是把他的观点也板书到了黑板上。 三、 遛两个小时,再拿走 学生们又静了下来,看着黑板上的三种意见。我还是不评对错而是让学生接下来继续体验詹姆斯的经历。詹姆斯是那么的委屈,并且发出了大声的抗议。甚至对父亲发出了乞求,但最后还是做出了十分艰难的决定,把鱼放了。在这段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们确实体验到了詹姆斯的委屈和对这条大鲈鱼的深深不舍,当读到“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的把它放回水中………”有些同学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声 孩子们还不能从大鲈鱼的诱惑中释怀。我乘机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张存折,周围又没有人,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买东西时售货员不小心多找了你钱,你又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一下子醒悟了过来:“把存折缴上去,把钱退回去。”听到这响亮的回答,我又一次引导同学们,这存折、钱,象不象你们又一次钓到的“大鲈鱼”呢?面对存折和钱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面对那个大鲈鱼我们会怎么做呢?这一次意见很统一,都决定把鱼放回去。再看明明他已经低下了头,满脸通红,小声的说:放回去。我走到明明面前语重心长的对明明说:“明明,你虽然十分想得到大鲈鱼,还想了一个看似很好的办法,可是,你不认为你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吗?遵守法律要自觉。自律是一种美德。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法律了我们的世界才会变的更和谐美好,不是吗? 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出了钓鱼带给我们的启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但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时,你能坚持正确的选择吗?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回把不属于你的东西据为己有?当我把这几个问题连同:你会把大鲈鱼带回家吗?一起问明明时,当然,这个聪明的孩子已经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了。 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们做了一次鲜活的道德体验。让学生们得到了拒绝诱惑遵守规则的教育,培养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相信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果再遇到“大鲈鱼”诱惑时,都会做出很好的选择。这也符合了课文的培养目标: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全面育人的引导。既重学生外在的表现,更重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美好塑造。 注:本文获得2008年度亳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