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四班震后心理辅导案例
——我们都很好
[引子]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是的,亲情是世间最美的情感,我们都要小心呵护。
[个案背景] 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13年4月20日早晨8.02分,地点在雅安市雨城区,瞬间地动楼晃,窗棂扭动,呼呼作响,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人们惊慌失措。四年级四班江信意正走在马路上,因为是周末,父母还在屋里睡懒觉。就那么短短的两三分钟,就听到多人的尖叫声、孩子的哭声,很多人大声叫着地震了,然后从各个房间飞奔而出,还有很多人衣衫不整,有只穿短裤的,有打着赤脚的,裹着毛巾被的,怀抱小孩的……生命在瞬间显得那么脆弱和无助,她被瞬间的变故吓坏了,先是浑身发抖,然后嚎啕大哭,怎么也劝不住。还好,父母在很快的时间赶来,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不停劝慰她,没事的,没事的,看到父母她的情绪安定多了。
[情况分析] 江信意是我们班上一个特殊的孩子。她今年10岁,是个白化病患者。她母亲在区防疫站上班,父亲在和龙中心校任教兼管学校后勤,父母工作出色,对这个孩子更是关怀备至。她的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现在她配的眼镜也是必须到华西医院才能配的。但好在这个孩子的父母的陪伴和精心呵护下一直很开朗,她积极向上,乐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她平时的作文、言谈中看出父母在她身上付出的努力太多。而且周围同学很多从开始对她疾病的惊奇到慢慢接受了。更好的是因为父母工作很忙,从上小学开始,她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午饭经常是一个人在家,自己热饭下面条。
这是我们看到的表象的江信意,其实骨子里还有另外一个江信意。一次口语交际中,谈到怎么对待残疾人时,她举手发言,先谈到该怎样对待残疾人时,我发现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还附带说,“我不能因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儿自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头一震,看来这孩子内心还是很脆弱的,当然,她已经很坚强了,换谁,能做到内心很强大呢!所以患病的现实在孩子心中还是有阴影的。她的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自卑。
2008年汶川地震的阴影还没有散去。我是新接手这个班的,但认识这个孩子已经很久了,只是没有接触。一次作文中,她写到了那次地震,那次地震发生时她在幼儿园,那时午觉还没起床,地震发生后,幼儿园老师把他们一一带到安全地带,还冲上楼为孩子们拿鞋子,她很感动,还很害怕。那次地震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还有后来看到死了那么多人,这次又发生了地震,当时她也是和父母分开的,想到地震就会死人的,所以内心极度恐惧,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所以嚎啕大哭,全身发抖。
[辅导对策] 为了减轻她的恐惧,地震当天夜里,父母就到学校空旷的地方搭起帐篷,因为父母必须在岗位上坚守,所以还专门从老家把外婆接过来陪着她,以减轻她的恐惧。
4月22日,学校组织老师分组分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听到地震那天孩子比较激烈的反应后,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专门到学校帐篷看孩子,还请来心理学老师胡晓玲对就近的几个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我们首先告诉她,看到她我们非常高兴,在灾难面前我们都很好,父母也很好,父母是那么的爱她,怎么舍得抛下她呢!然后告诉她在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克服,过于担心是没有作用的。胡晓玲老师引导孩子们不要隐藏对地震的感觉,试着把自己恐慌害怕的情绪说出来,并且和孩子们一同感受,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另外联系父母,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
4月23日,我又去了学校,看到了江信意。她看起来很好,还组织附近的同学一起学习。校长还专门表扬了她,说地震期间学校避难的群众很多,由此产生了很多垃圾,但这些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清扫垃圾的队伍中,这种行动带动了很多人,这几天卫生状况比开头那天好多了,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看一下孩子,带老人上厕所等,孩子们也在用特殊的方式默默地支持抗震救灾。看到听到这些,我非常欣慰。
[案例反思] 每个人个人力量是渺小的,但有了家庭,有了亲情,有了爱,就觉得自己不孤单了。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家庭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四四班辅导员 高显群
20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