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科研成果>>城里孩子两个“家”:一个享受 一个吃苦
科研成果

城里孩子两个“家”:一个享受 一个吃苦

2012年12月12日   来源:雨城区实验小学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城里孩子两个“家”:一个享受   一个吃苦

         ——雅安市雨城区实验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纪实

 

 

 

背景简介

雅安实验小学位于雅安市雨城城区,始建于1941年。现有31个班,一个学前教育中心,在校学生2172人,教职工102人。

学校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围绕“实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逐步形成“活动育人”的办学特色,构建出“融合式”的办学模式;“双轮驱动与情感互动”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自一主、两律结合”育人模式。

学校坚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名,学校发展”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思想指导办学,在学生成长的同时,学校也不断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面向未来,以人为本,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构建了开放性的“融合式办学模式”,建立了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培养出大批合格加特长的优秀毕业生,以师资强、校风好、质量高成为雅安市、区窗口学校。

2004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我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距城十多公里的碧峰峡镇,租借一所拆并闲置下来的村小,建立了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碧峰峡风景区是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那里有西南最大的碧峰峡野生生态动物园,有闻名全国的大熊猫繁殖基地)。基地占地近八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活动场地1000平方米,实验用地近三亩,可同时接纳130名学生活动。每年的4月和10月,分期分批组织四——六年级的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一周。活动期间,学生或者到野外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了解自然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或者追寻红军的足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或者向老农了解农作物及生长过程;或者进行生产劳动,种植葛薯、人参果,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从而养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或者参观科技扶贫新村,认识科技知识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或者考察野生动物园、大熊猫繁殖基地,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基地建立以来,到基地参加活动学生超过3000人次,孩子们在基地一周生活中,学会独立、学会自理,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沉沉的背包,喜悦的笑容,同学们在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踏上了开往基地的“列车”。这是我们在每一期的基地活动出发前总能见到的一幕。

对于这其中的喜与忧,辅导老师们看在眼里,却毫不惊慌。因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早已为孩子们准备好了。 

 

 

 

第一课:学会自理——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初到基地,孩子们面对新的环境,离开了父母既有兴奋,又有无奈。是啊,这床怎么铺呢?这被子怎么叠呢?洗漱用具又该怎样摆放呢?此刻,整理内务的活动开始了。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打扫寝室、铺床、叠被……孩子们个个干得热火朝天,虽内务整理得不好,别急,还有老师、教官的指导。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被子一次比一次叠得好了,还有同学自夸:“嘿,我叠的被子敢给解放军叔叔的‘豆腐块’媲美了。”

 

 

第二课:学习劳动——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包括劳动工具(尤其是农具)认识和使用,体力劳动实践等。

帮厨、平整操场是我们进行的第二课教学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劳动实践:有帮厨的,有平整操场的,有挖地种菜的……很多孩子在家没做过家务,他们在老师、当地农民的指导下练习,虽做得不是很好,但在劳动体验中大多数学生都真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滋味。有的孩子说:“吃着自己亲自包的抄手真香。”有的说:“哎,父母真辛苦,做饭太累了。”还有的同学认识到农民种庄稼多么艰辛,他们表示:今后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课:学会关爱——开展“关爱教育”活动。体验人情事理与公民公德,尤其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分担别人的痛苦,从中学会关爱。

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了关爱。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长辈们宠着,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可在集体生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有同学生病了,其他同学主动端水、送药、拿纸、帮着打饭、陪护。有同学在小道上摔倒了,连忙上前扶起。有同学衣服脏了,主动帮洗、帮晒。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见证了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关爱。

 

 

 

第四课:学会坚韧——意志磨练和挫折体验学习。这是生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军训、长途拉练等方式来实现。

晨跑,规范军训是每天的必修课。每天六点半钟,集合号响起,孩子们则要在短短的两分钟内穿好衣服到达集合地点,接受训练。有时,学生顶着骄阳一站就是一小时,姿势不规范,还得重来。在严格的训练中,孩子们知道了解放军有严明的纪律靠的就是平时的艰苦训练。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品格,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

 

 

 

第五课:参观动物园,进行环保教育。参观碧峰峡野生动物园,是每期活动都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老师在组织孩子们参观的过程中,指导孩子们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孩子们通过看、问、与动物亲密接触,进一步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受了动物的美丽可人,明白了爱护动物,关爱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还对感兴趣的动物展开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保护动物的措施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第六课:学会探究——运用“小学研究性活动课教学实践”科研课题的成果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对问题进行研究与调查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当地农村的地理、人文资源和碧峰峡 生态教育中心的自然资源,设置若干研究专题,指导并且带领学生亲身走近农民、农家、农村,调查“三农”问题;走近动物世界,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小学生作为21世纪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所以我们第六课的教学活动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农作物。一大早,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踏着乡村的小路开始了亲近自然的体验活动。一路上,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农作物。并让学生向当地农民询问、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期、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孩子们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兴趣高涨,不仅认识了许多农作物,还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一路上不停地问,并且将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指导实践。从孩子们认真观察神态中,我们不难感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让老师难忘的是,孩子们不会走泥泞的田坎路,走几步摔一跤,这可让从没到过农村的城里娃不敢迈步了,这时,老师的鼓励,同伴的相互搀扶坚定了孩子们继续往前走的信心。当老师看到孩子们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后来大踏步地走的情境时,怎不为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然,教学活动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寻找红军的足迹”“山村学生零花钱调查”“农村经济状况调查”“山村乡奶牛养殖情况调查”“植物标本制作”交通安全情景体验,我是小小消防员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这些多彩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文明品格的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校的基地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为期一周,学生离开家长的庇护,独自在基地参与体验教育。教育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传授式,完全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从而得到心智的成长,品格的内化。在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中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模式。

 

撰稿人:赵平 胥凤琴

2009-12-3

社区通行证

Copyright©2018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