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爱心天使——为国际电影周献礼"的大型书画及签名活动。儿子在模拟绘画活动中被选上了。他是个好强的孩子,回家后天天用宣纸练习画竹子和熊猫,准备参加接下来的现场书画及签名活动。孩子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画熊猫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一天放学回家后,他翘着小嘴,一脸不悦地对我说:"爸爸,我真不明白,蒋老师为什么要请王睿雨画熊猫,我画竹子,而不让我自己画熊猫。"
"王睿雨的熊猫比你画得活灵活现。上次家长开放日,家长们对她都很佩服。"儿子却说:"可他画竹子没有我画得栩栩如生呀!再说我一定会把熊猫练习好的。"
"现在已经来不及啦!再过几天就要现场作画了。"
"有本事自己画竹子啊,这是不公平的。"孩子愤愤地说。
"看来你很有意见,说说为什么吧?"
我知道,他发泄够了,也许心里会好受些。孩子罗列了很多的理由,而我在绞尽脑汁想:他说完后,我如何向他解释这件事。最后,我是这样说的:"爸爸觉得你们蒋老师真了不起,他发现你的画竹子的优势,王睿雨画熊猫的优势,在现场书画及签名活动中你俩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值得祝贺,还有什么不愉快的呢?你是画竹子的高手,王睿雨是画熊猫的高手,你们的画一定是天作之合。"
"爸爸,那么是画竹子的高手厉害,还是画熊猫的高手厉害呢?"
"都很了不起,只是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画竹子的高手把竹子画得栩栩如生,他的作品有了国宝熊猫的安居会更有雅安的特色。画熊猫的高手把熊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作品有了生态竹子的陪衬更显得惟妙惟肖,谁也离不开谁,但妈妈认为你更适合画竹子。"见儿子的脸已完全舒展了,我又说:"人的才能不一样,分工也不一样,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尽情地展示,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也要看到别人的优势,并由衷地赞赏,而且还要善于相互合作达到双赢。"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天,正好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播放《音乐之声》,我有意让儿子看了这部电影,尽管看完电影已是深夜了,我们还继续讨论该片的编剧、女主角、导演。
孩子说:"爸爸,这个片子故事讲得好,演员也演得活灵活现。"我不失时机地说:"你、王睿雨和蒋老师不也是一样吗?"
"爸爸,我昨天真傻!"儿子天真地笑着。
事后反思: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什么都想做,都想得第一;但孩子总有他的优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发挥特长,把"所为"做得更好。家长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必须学会合作;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型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看了这个案例后,深有感触。我想这个案例至少有这么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孩子为什么委屈?
孩子的委屈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的好胜心,自己认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竹子画得好,熊猫当然也不在话下,所以认为自己应该既画竹子又画熊猫,而老师却把画熊猫的机会让给了他人。
第二、对老师的做法觉得不公平,而孩子天生是追求公平的,她认为每个人各凭本事,凭什么别人画熊猫要用我的竹子呢?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2、孩子有委屈为什么在学校没有解决?
孩子的委屈产生于学校,本来应该在学校得到解决才对,但学校却没有及时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呢?这是值得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我猜想的可能有这么一些:
一、可能学校对这些都没有要求,但教师在操作的时候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孩子,或者教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觉得理所当然,而把孩子给忽略了。
二、教师只是觉得这样的合作是最容易获的好评,于是便这样做了,教师所关心的是现场作画的效果,而不是两位学生,因为"目中无人",所以问题多多。这是教师的观念问题,也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效。
……
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的问题本不该带回家。
3、家长为什么能解决?
这位家长是智慧的!孩子向家长反映情况时,家长可能有许多的处理方法,比如跟孩子一起咒骂学校、社会的不公,比如找到教师,要求给个说法……但智慧的家长却没有这样做,家长为什么能做的这么好呢?原因多方面的:
一、基于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的孩子优势在哪,劣势在哪。这样就避免了不切实际的全面培养。不知不觉间竟然用上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真心欣赏别人的孩子。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恨铁不成钢,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也有的家长会不顾事实的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好的。真心欣赏别人的孩子,从而找到教师这么安排的合理性,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相信、宽容教师。家长能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基于对教师的信任和宽容。
四、换个角度看孩子的问题,家长不盲目进入孩子预设的思路,通过编剧和演员的类比,既解决了孩子的委屈,又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还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合作意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