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预警的学校避震
演习方案
一、演习目的
利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云南、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4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建成的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系统,使参加演习学校的师生利用预警信号,启动基于地震预警技术的应急避震演习过程,熟悉基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快速有序疏散逃生程序和线路,减少真正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为将来允许实际地震触发各个学校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提供基础。
二、震情设定
学校附近地点发生X级地震(地震位置、震级可自行设定),将会波及到学校并产生一定影响。
三、演习单位
安装专用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的中小学校。
四、组织安排
演习指挥小组:
指挥长:演习学校负责人
副指挥长:演习学校相关负责人、学校所在市、县地震局领导、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工作人员
演习现场小组成员:各学校分管年级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
现场小组成员:被邀请的有关专家和领导
五、演习前期准备
1、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安排工作人员到校安装和调试专用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
2、参加地震演习学校制定出利用地震预警技术的地震演习方案。
利用地震预警技术的地震避险通用参考方案如下:
A)、一楼的教师只要听到地震报警声就立即组织学生有序疏散。
B)、二楼的教师若听到预警时间大于30秒,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有序疏散;如果预警时间小于30秒,教师则要求学生原地避险,等待警报结束后,再听从学校统一指挥疏散。
C)、三楼及以上的教师听到警报声后,无论听到的预警时间长短只能先组织学生原地避险,等待警报声音结束后听从学校统一指挥疏散。
3、演习前,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工作人员讲解利用地震预警技术的避震演习事项。
六、演练安排
1、内容:模拟学校附近地点发生X级地震(地震位置、震级可自行设定),参加地震演习学校根据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时间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
2、对象:全体(或者部分)师生,事前均要求被告知是演习
3、时间:自定义
4、地点:参加地震演习学校
七、演习程序
1、利用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模拟演习”功能模拟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信号后自动开启学校警报系统。
2、听到警报声后,教职工迅速到达学校演习方案指定的地点。组织师生按照演习规程避险。特别要注意组织有序。
3、预警警报结束后,学校演习指挥长开始组织有序疏散,师生按本校制订的方案有序疏散。
4、师生疏散到学校指定的安全地点。全体师生到达指点地点后,各班主任清点上报学生人数。学校校长确定全校师生都安全疏散后,总结演习成果并宣布演习结束。
八、演练要求
1、参加演习学校听从本学校演习指挥长的统一指挥。
2、参加地震演习学校中的相关教职工必须按本校方案要求尽职尽责。
3、参加演习学校在演习过程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
4、学生保持安静和镇静,不得影响他人。
九、备注
1、为了记录演习效果,建议学校进行演习录像,以便事后分析、总结。
2、在演习结束后,我们建议允许用实际地震来触发地震预警警报。若师生听到预警警报,仍然需要按照演习规程规定的方案采取避险措施。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2013年3月
附件:地震预警及学校应用策略
一、背景
我国是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给我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预报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应用地震预警技术能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防震减灾法》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地震预警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例如,台站间距15公里)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技术。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地震预警示意图 本图描述了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地震波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分析、预警信息产生、发布、人员应急避险及工程设施应用地震预警信号减少次生灾害等过程。
地震预报与地震预警的区别就在于,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前发出警报。但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法准确做出。
三、地震预警的作用
地震预警技术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发生在日本的历次强烈地震中,地震预警技术在警示国民避震和减轻高速铁路、核电站及其他现代化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日本发生的7.2级地震,由于日本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网络,在震后5-10秒的时间内,为部分民众和重大工程提供了地震预警服务,是一次有实效的地震预警。举世瞩目的2011年3.11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面向公众发布了预警信息,为有关地区赢得8-60秒的预警时间,核设施及时关停,新干线列车成功停驶。因此,日本拟在日本国内所有中小学安装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
2000年,中国学者从理论上预测了地震预警系统可减少的人员伤亡:如果预警时间为3s,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s,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达到60s,则可使人员伤亡减少95%。据此,有专家估算,假如汶川地震时有地震预警,可减少人员死亡2-3万人。
实践证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震后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在宝贵的预警时段内,训练有素的师生可迅速避险逃生,最大限度保护生命安全。
四、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介绍
成立于5.12汶川地震后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归国博士王暾(双博士学位)的带领下,组建了由5位博士(其中3位为归国博士),15位硕士为核心技术力量团队,专注地震预警的研究和研发,走在了中国地震预警研究的前列。在来自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利用难于复制的汶川余震资源做试验和检验,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且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到其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中,形成了目前为止国内唯一的成套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系统经过了超过千次实际地震检验,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其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以许绍燮院士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认为:“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且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国内唯一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技术系统已经应用在成都和滁州地震预警系统、北川中学等川、陕、甘、皖四省的中小学和哈尔滨到大连高速铁路紧急处置系统等。
在学校安装的专用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在地震发生时,通过网络接收预警中心发出的警报,自动打开学校广播系统电源并切入频道,播报地震预警警报。当听到“叮咚”声时表示已经发生对学校有影响的地震,并语音播报倒计时提示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学校的时间,师生可根据提示的信息采取相应避险措施。
地震预警案例图 图中显示了2012年4月29日10时48分24秒,青川发生的3.2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发震后第7秒给出了地震预警信息,提前54秒告知本次地震横波将到达预警目标(成都)
五、地震预警在学校应用情况
目前已在包括北川中学、汉旺中学、成都高新区(西区) 所有学校在内的四川、甘肃、陕西、安徽省等地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
与四川省应急办、陕西省应急办、四川省行政学院等部门联合在2011年11月1日进行了四川、甘肃、陕西的5所学校进行了同步地震预警演习,模拟了汶川发生8.0级地震时,大城市(成都)、小城市(宁强)、农村(江油双河等)的高中、初中、小学的师生如何利用地震预警信息进行紧急疏散。2012年5月9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了四川、甘肃、陕西的7所学校(包括北川中学、汉旺中学,成都泡桐树小学等)的1.2万人进行地震预警演习,展示了新技术的逐渐完善和效果逐渐提升的过程。
2012年5月9日北川中学应用地震预警系统演习的照片。此次演习共有来自四川、甘肃、陕西的1.2万名师生参加。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在演习时由人工启动,在地震时预警接收终端发出与演习时相同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的效果经过了实际地震的检验:2011年12月6日,汶川发生3.8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被触发,并使四川江油双河中学发出了预警警报。该校师生是听见警报后自动、有序疏散。这表明了在学校,经过演习,师生完全可以在地震来袭时利用地震预警警报避险。
2011年11月1日,江油双河初级中学参加四川省应急办、陕西省应急办、四川省行政学院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单位组织的四川、甘肃、陕西的5所学校地震预警演习。本图为江油双河初级中学演习时的照片。
2011年12月6日,汶川发生3.8级地震,江油双河初级中学师生在听见地震预警警报时自动采取紧急措施避险,师生安全有序撤离建筑。这是当时学校监控录像画面。
此
|
本图展示了在2011年12月6日22时03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预警系统成功地在中国首次实现了面向学校师生,由真实地震触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情况,包括凤凰资讯台在内的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六、学校运用地震预警的策略
地震预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地震减灾技术,涉及学校师生的安全,在应用时需要进行地震预警知识科普和实际演练,才能有效提高师生的地震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防止避险不当造成危险,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为控制应用地震预警的风险,采用以下措施:
1. 地震预警科普知识普及,正确认识地震预警,减少心理压力
2. 讲解学校地震预警演练预案,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
3. 进行确定时间的地震预警演习,事先通知所有演习人员确定举行时间
4. 进行不确定时间的地震预警演习,只通知演习时间段
5. 进行随机启动的地震预警演习,不进行通知
6. 开通地震预警警报,不设定震级、烈度阈值,只限一次,应用实际地震(可能是小震)触发地震预警疏散
7. 设定震级、烈度阈值,防范可能的大震
8. 以后,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演习
9. 每次演习后都需要进行总结,包括班级、学校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