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频道>>教师心得>>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刘 波
教师心得

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刘 波

2013年04月25日   来源:雨城区实验小学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地震后对儿童的心理疏导及知识宣传

       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刘 波 

    地震后,由于孩子年少,而且新时代的独生子女,在几代人的全心呵护下成长,本身经历的困难就相当少甚至为零。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当遇到地震这么大的灾难来临时,不仅束手无策,而且惊慌失措。许多孩子会成为惊弓之鸟。所以震后对新时代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一项工作。及时有效的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孩子通心。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然后进行恰当的引导。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就雅安这次7级地震。在地震前虽然已对孩子们讲过地震知识,学校也演习过地震场景。但真实遇到这样的灾难时,孩子们的情况如何,该怎么去稳定他们的情绪。这就需要与孩子们的沟通疏导了。所以我准备从下面几方面去做:

一、地震后孩子们的情绪:

 1、   恐惧;

2、   哀伤;

3、   焦虑;

………………

    二、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

   (一) 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震后惧怕是什么

   (二) 教师做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三)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

1、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四)我设想了几种对孩子进行的辅导方式。如下:(有的是电话,电话辅导居多。有的是现场辅导.如果复课后可以在班上分类进行)

1、澄清恐惧情结(现场疏导)

    第一种方式是澄清地震的恐惧。我们所面对的大灾难,如果一味想逃避或隐讳不说,就不能浮出意识表层,把它看清楚,那会使孩子更害怕。佛教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只兔子在睡梦中,被树上掉落的果子惊醒,大喊着「灾难来了!大灾难来了!世界末日到了!」森林的动物,一片惊恐声中都在奔跑,不断地传开来,结果所有的动物都在惊恐逃难。这时,一位觉者来到森林,逐一追问他们从那里听来「世界末日到了!」终于追问到兔子。觉者问:

「你怎么知道大灾难,世界末日到了?」

「我在睡觉时,听到砰的一声,令我惊吓非常,我以为世界末日到了。」

「你能带我去看看吗?」于是兔子带领觉者去看个究竟。结果却发现原来是树上掉落一个果子。于是,平伏了一场恐惧的逃难。

    强烈的惧怕总是挟杂着消极和不安的臆测。如果老师能在大地震之后,带领儿童厘清惧怕,认清现实,就能使理性发挥功能,而不会陷入无谓的焦虑,或情绪违常的后遗症。于是,教师可以来一次《情绪纾解交谈》活动。它的过程是:

教师引言(五分钟):教师用平静的口语,简单介绍这次大地震的状况,造成的损害和伤亡。并举一个温馨、机智、救人的故事当对比。

引发儿童说出心中的惧怕(三十分钟):例如「孩子!你在大地震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老师可以简短说一下自己张惶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引导孩子一起说出来害怕什么?并请注意:

把孩子惧怕的原因或想法,逐项写在黑板上。

逐项检讨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把不符合的打×,把符合的打○。

老师要引导孩子认清惧怕是由于消极的想法,而非现实,因为现实是可以努力改善的。

对于合理惧怕事项,应讨论如何克服它,如何预防它。

整理班级交谈结论(十分钟):

由老师作结论,区隔值得害怕和不值得害怕的事。

值得害怕的事要如何预防,才不会发生危险。

带领孩子作一行动方案-如何做好预防措施,或帮助家人重建家园的要点。(以上时间安排可视需要调整)

    情绪纾解交谈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类似的过程,也可用在讨论「如何赈灾」、「如何帮助受灾家庭的儿童」。从引发酝酿气氛,到热心的讨论,找出方法和实践行动,能激发儿童的爱心和生命的活力,让心理得到健康和良好的自我功能。

    孩子从宣泄到认知,由认知到正确的行动,是他们在多挫折的现实环境中,最好心智成长的教育。

2、嘲笑自己的惧怕(小集体现场疏导)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起来嘲笑自己的惧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受到强烈惧怕压力时,可以透过嘲笑自己的害怕来解开心结,例如「啊!我怕得两脚发软,笑了起来,连胆子也被震碎了!」然后哈哈大笑,「当时我怕得魂不守舍,差点把尿都急出来了!」然后哈哈大笑。班级老师可应用自嘲表露,带领儿童自嘲情绪等!比比看谁自嘲得最有趣。大家轮流对自己担忧的事自嘲,有助于孩子澄清惧怕。举办前,教师要先说明:「每一个人都会惧怕,怕是自然的事,正因为有怕,我们才会预防危险,会去思考解决问题。我们把心中的怕说出来,对于不合理的部分,由本人加以嘲笑,可以带来更理性的态度和心理健康。不过,我们绝不嘲笑别人的惧怕。」最后,教师作个结论,说明自嘲是无伤大雅的事,而且有助于情绪纾解和压力的清除。但要特别强调:

不可互相嘲笑,只可以自我嘲笑。

维持不伤害自尊的气氛,让自己不合理的惧怕情绪宣泄。

教师可以带领先作惧怕的自我嘲笑,引发每一位同学参与。

教师结论时,要说明惧怕的非合理性和自我嘲笑的价值。

3、生命的关怀(小集体现场疏导)

    当班上有同学或同学的亲朋遇难时,老师应将亲朋遇难的儿童列入个案辅导,并应设计一些团体活动,引导孩子产生水平思考,转移其哀思和伤痛。哀思和伤痛一旦陷入垂直思考,就会不断联想,作白日梦,孩子会更加孤立,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如果能转移思考的事件,做点别的事,参与团康、游戏等活动,则能转移原来困扰的思考线路,朝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路,这就称做水平思考。

行动会产生想法或信念,想法引发出情绪的结果,心理学上称它为ABC理论,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适当的活动,带领班级活动,帮助孩子转移哀伤,这些活动例如:

把教学活动设计为团体活动,如表演、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等。(对于灾区转来的学生,更需采取合作学习,协助其适应环境和学习活动)

找时间作团康活动,例如歌唱、游戏、运动等。

在生命关怀的活动中,每个人讲一段祷词;祈求上苍的保佑(可依家庭不同信仰祷告),并祝福罹难者在精神世界安乐。

写一封信给在天之灵的遇难者,请他放心,对于亲朋遇难的儿童,全班同学都会跟他作朋友、帮助他、跟他一起玩,请他放心,并朗诵出来。

    一起祷告、祈福、写信给遇难者,目的不是传教,而是要每一个孩子,依其宗教信仰,或想象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表露情感,透过写信和口头的祷词,让孩子们纾解情绪。念祷词和写给亡者的信,教师要举例引导儿童的重点是:

诚心的祝福遇难者,并说出自己会珍重自爱,创造光明的人生。

怀念往事的美好,并说出往事已成过去,自己会更努力向上,做个好孩子。

陈述感恩的心情和珍惜生命,并表达同学们会互相友爱、支持和合作;发挥慈悲和爱。

    引导学生作《生命的关怀》不免触及宗教,但教师要严守宗教中立,不涉入宗教仪式,而只做情绪和情感的宣泄,并超然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做一个有爱有智慧的人。

班级进行祷词和宗教朗诵的活动,只能在孩子来上课的一周内实施,时间过去就失去价值,教师要特别把握其时效性。

个别辅导:

   4、个别疏导

当教师发现班上同学,有亲朋遇难者或心理障碍比较大的孩子时,要对孩子做个别辅导,建立彼此的依赖,了解他的心情和遭遇,给予必须的协助和安慰。

所谓个案必有其个别性和隐私性,除了孩子信任的老师之外,其他老师要表示关心或协助,应尽可能与负责个案的老师洽商,避免太多老师都找他个别谈话,否则会造成儿童的压力和困扰。

个案辅导一定要建立师生的信赖关系,教师必须真心关爱孩子。教师与孩子情意沟通中,语词只占百分之七,语调和语气占百分之三十八,表情和态度占百分之五十五。教师只有在真心关怀孩子,了解他的创伤和困难,坚定协助意愿时才能传递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注意:

自己要学习热爱生命和生活。

懂得处理自己和积极性情绪,保持平稳开朗的心情。

实现自己做为一位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

    教师有了这个基本的期许和条件,就能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传递生命力和温暖,滋润大地震过后受灾的孩子,教师与孩子谈话时要注意:

适时自然的情境,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聆听、接纳、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引导孩子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作成行动计划。

就辅导的情形作适当的评估,修正以达成辅导目标。

    教师要多听,多开启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例如「震灾之后,你住在阿姨家,你想怎样才能配合他们的生活步调呢?」由学生来思考,老师协助作整理,形成行动方案。

此外,教师要把握社会资源,为受灾的儿童申请救助或补助。对于过度惊吓,有较深的身心创伤者,应协助其就医。教师要与受灾的儿童建立信赖,让他觉得教师是他稳定和安全感来源。

三、防震知识教育

  1、 重要性:地震随时可能来袭,各校都应办理防震的教育和演习。如果大地震受创的孩子,压力未得到纾解,在防震演练时,会造成严重情绪反应。大地震后,学校作防震演习要尽可能先做情绪纾解。演习时,如有孩子因而惊吓,回过头来,要做情绪纾解与辅导。

  2、学校不能因为孩子有惊吓的反应而不作防震演习,但要有一套正确的做法。

    防震教育的实施,应属于父母及家庭。父母在地震时惊慌抱着孩子,张惶失措的表情,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惧怕。父母亲和教师,在地震时要控制情绪,这与如何避免防震一样重要。

   3、我在不同地方抽样访问,发现这次大地震对儿童的心创很大,甚至青少年亦同。在听他们谈话中,发现孩子们都会隐瞒自己的心创和情绪。他们说:「大人比我们紧张,我并不紧张。」我请他们选出「谁是你家最害怕的人?」他们选出来的多是父母亲。他们认为父母亲紧张和惧怕的原因是:

张惶失措,大声呼喊他们。

妈妈冲过来抱紧我,他吓得发抖。

爸爸自己害怕,却像雷声一样骂我们「你还睡!」

我很担心妈妈会那么害怕。

   4、另一方面,和这些孩子的父母交谈,却发现孩子们在大地震中,受到的惊吓非常强烈。归纳他们所说的:

小忆吓得呕吐了,紧张得脸发白,(但我跟这孩子交谈时,小英却表现得泰然自若,说她没有什么害怕。)

小美吓得大叫,转过来抱住我,哭了。

有些孩子从大地震那夜开始,晚上一直拉着父母,走到那里跟到那里。

     从观察中发现,大地震过后对儿童的心理辅导较为重要。

5、防震知识宣传

 学校的避震:

A、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防止碎玻璃划伤头面部),用书包或软的坐垫保护头部。

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不可跳窗逃生。

B、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就地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电线杆、树、体育器材、围墙等)。不要回到教室去。

C、检查教室的照明灯具、橱柜、吊扇等,并应加以固定。

家庭的避震:

A、躲在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B、关闭电源、火源及煤气。

公共场所的避震:

A、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B、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C、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霓虹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户外的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遇到特殊危险时的自救方法:

A、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后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B、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昼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鼻。

C、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如果被埋压如何处理: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不轻信传言。

 

 

社区通行证

Copyright©2018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