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讨论的优化 |
2012-06-29 11:17: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
沈明生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抓住学生心理,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他们展开讨论,发挥智慧,很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导入课讨论 新课导入在每节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中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能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前后知识的衔接点,搭好新知铺垫的桥梁。为此,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过渡,从而抓住新知教学特点。如教学“求平均数”。导入新课时,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说出第一、二两组学生的年龄。我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哪组学生的年龄大。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是第一组,因为这组中有个年龄最大的学生。有说是第二组,因为这组年龄的总和大。也有说无法判断的。这时,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此时我再揭示“求平均数”课题。通过导入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节课应该学什么,激发其好奇、好胜的心理,唤起其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授新课讨论 在新课导入后,对本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是重点。如何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否能突破重点,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对新知学习的同化与顺应,进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获取新知。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后,我在黑板上依次写了自然数1~10,让学生回答谁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等。学生回答都很正确。接着我随手写了一个“x”,问:“它是一个什么数?”全班同学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思考、讨论、争议。有的说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也可能是奇数或偶数……接下来继续追问学生:“当x是什么数时,它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通过再次讨论,学生获得了知识的清晰度。 三、实践操作讨论 在教学新知过程中,采用实践操作加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摆一摆,通过具体形象的手段去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然后讨论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要求每个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任意长方体,看看能有多少种摆法。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楚是怎样摆的,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分别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方法,边说边想,动手、动口、动脑同步进行,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经过多次摆、数、说,把准确的语言表述和直观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摆出了各种长方体。通过板书比较,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计算公式。这样得到的概念清晰、深刻。回避了教师讲概念,学生听、记、背概念,记忆不深的现象。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新知,真正理解了新概念的内涵。 四、纠错讨论 新知识形成过程中,采用讨论形式,相互交流,往往会收到奇效。在教材重点、难点和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当学生思维出现错误的结果时,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一下,并且让同学们一起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如何纠正错误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自我拨正思维流向的偏差,而且能够起到因势利导,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五、归纳讨论 在新课授完以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纳,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讨论“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在交流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后学生代表总结:我们学到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三种关系,即“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我们学会了运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减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这种讨论后的总结,强化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牢固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以上所述教学中讨论优化的五点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相互商量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大胆探讨,各抒己见。在“质疑问难”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