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资源>>教师作品>>教什么,怎么教
教师作品

教什么,怎么教

2013年07月01日   来源:亳州九中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教什么,怎么教
2012-05-14 10:48:4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教什么,怎么教

--------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亳州九中  张宏彬

  • 什么是课改
自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参加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培训,各路专家告诉我们什么是课改,以及该怎么改。按照官方的说法,课程改革就是“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而各路专家的解读更是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以至于同行们说,一群不会上课的人(专家)培训一群会上课的人(教师),并将他们培训成不会上课。
这样的说法其实反应了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迷茫。简单说,课改即“两个单一到两个多元”:
  1. 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
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单纯应用即考试。而课改要求多元目标,现下多以三维目标表述,即知识目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实际操作来看,第三位目标的表述有点太大,漫无边际,表述为“人格的和谐发展”或许更接地气。
需要强调的是,课改并非是否定原有的目标,而是加以完善成与多元目标。从“转变”到“改善”,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新课改的方向。
  1. 单一学习方式到多元方式。
从传统的接受式到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整合:接受式与启发式、体验式等等。应该理解成是多种学习方式的完善;增加新的方式,并非否定原有的方式,当然也不是只接受新的方式。
课程改革要具备可操作性。课改的切入点,或者操作点,同样可以用“两个增加,一个减少”来表述。
  1. 两个增加。
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生态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中学能力。其中第二个增加是至关重要的。
  1. 一个减少。
减少教师的讲。教师将的太多,让学生课后在消化、练习,这样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效率也不高;况且以前是每周用六天时间来落实一个目标,现在是每周只能用五天时间来落实三个目标,学生们能完成么?所以要减少教师的讲,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己自学。教师只好“精讲多练”,多讲效果未必就好,孩子们不一定爱听那么多,不一定记得住,也不一定听得懂,心生厌烦,课堂效率就下来了,无效了。有不少名校甚至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来控制教师将的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 怎么教
温家宝在谈到教育是强调,“学校就是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别要强调强化质量观念。搞课改,就是要提高质量。” 质量当然包括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即会背诵,会阅读,能解题,能动手,能靠好成绩,能上好大学,能做好工作。
素质教育(包括德育)完全可以以知识为载体,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灵、人格。脱离了载体的素质教育,或者德育,那叫说教,假大空。
哪我们怎么教呢?就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永威学校就是这样做的。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出现问题再合作探究,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再加以强化训练。具体操作模式:
  • 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教师出示课题和教育教学目标,再出示自学指导。
  • 先学(15分钟左右)。学生自主研究课本或相关载体,教师再以练习或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
  • 后教(10分钟左右)。先“兵教兵”,即让学生互相更正出现的错误,然后再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出马。
  • 当堂训练。当堂完成作业。既检测了课题学习效果,又保证了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他们课后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了。
总结出来就是“四个一”: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
  1. 每个班级、每个人做到“四清”(即完成任务):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并形成模型和制度,以供操作。
  2. 坚持每天赛课,评课。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力求每一堂课高质量达标。
  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学不好的学生。
  4. 教师先走进教材,在走出教材。弄清楚什么是教材,教材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5. 学生的自学,靠老师的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先备好课,策划好学生自学的策略,或者说设计好自学方案,要像主持人或者导演那样,一步一步引导,会的不讲,不会的先“兵教兵”,是在不行再“将教兵”。
  6. 以学好知识为载体,有机渗透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以质量为先为重;课改不能花里胡哨,要接地气。学生先看书、讨论、更正、再讨论、就是点拨,学生当场完成作业,当堂达标,整个过程都在实践、体验,在做中学,在干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读书、思维、说话、学习、自我反省能力。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学生的能力是靠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中获得、形成的。
  7. 在学生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紧张的学习过程”,二是“德育”。学习未必是轻松愉快的,气氛轻松活跃的课堂效果和效率不一定理想;紧张高效的课堂会让学生感觉在考场甚至战场上一样,学习效果会不理想么?这样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保持紧张节奏的习惯和一丝不苟、耐心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纪律意识、 独立探索和独立自强的竞争意识等等。
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和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对这样问题的思考探索对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将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Copyright©2018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