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
2012-07-04 19:41: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
王团结 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的杨梅,从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突出了它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我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里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接着,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及时,杨梅树的渴望以及它那旺盛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抓住杨梅的形、色、味的特点,生动、细腻地描写,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另外,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亳州的名人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导入 我想一说到杨梅很多人都会禁不住要咽口水了。江南有位作家就特别喜欢杨梅,他写的一篇描写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让人读了都会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朗课文并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几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 三、细读课文 (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课件:杨梅树) 1、师范读第2自然段。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多媒体展示) “贪婪”说明杨梅树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受春雨的滋润,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让生模仿“伸展”(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2、春雨给杨梅树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欢笑。让我们把这种愉快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刚才我们品读了句子,大家一定想吃杨梅了吧?别急,这个时候还不是季节,看杨梅树什么时候结果?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过渡句) (三)虽然我们今天吃不上杨梅,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品尝杨梅。我们学着作者的样,展开想象,一起来吃杨梅吧! 默读课文4-6节,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出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形状、颜色、味道。 (1)杨梅的外形:(指名读) 形状: 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 (2) 杨梅的颜色:(指名读) ①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随后……最后……”)。 指导学生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句话。 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 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又可爱。 (3)杨梅的味道:(指名读) ①这一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指导词的结构:又酸又甜、甜津津 ②这一段共4 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2 至4 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 (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四)、介绍写作背景,导出第一自然段 这个爱吃杨梅的小男孩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他就是王鲁彦,他的家乡在浙江镇海。镇海的杨梅并不出名,它的味道比不上余姚、仙居的杨梅,那么王鲁彦为什么这么喜爱家乡的杨梅呢? 王鲁彦小学没毕业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杨梅给了他许多欢乐。因此,只要他看到杨梅就会想起故乡,想到故乡也会想起故乡的杨梅。并且王鲁彦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陕西,当时身在异乡的他生病在床,望着窗外和故乡一样的绵绵春雨,他想到了故乡的杨梅,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所以课文一开始,他就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出示:第一节)谁能把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情感读出来。(指名读,齐读)谁再来读读课题。 四、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 五、作业 写一个能代表我们亳州的一个人(曹操、华佗、花木兰等)、一件事物或一种植物(亳菊、亳芍等),用上观察的五件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