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原因及解决办法 |
2012-04-27 08:04: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
亳州九中 刘素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进,现在的学生无论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有了极大的的进步,他们热情,遇事敢作敢为,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立性很强,这是总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校园里也出现了极不和谐的音符,一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上课睡觉,打闹,对他们来说,上课似乎是一件头痛的事,教室对他们来说仿佛是监狱,不愿呆在教室里,作为一线教师,本着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找到原因这一原则,力图找出答案,我调查了我所任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得出下面的结论并针对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调查八二班一名叫王坤的的同学,该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中很差,各科均不及格,学校自去年实施一帮一帮扶计划后,我和这个学生接触多了,经过多次谈话交流,他说上课听不懂,对学习不感兴趣,我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我发现这个小孩有他的长处,他的小制作惟妙惟肖,纸做的望远镜很逼真。我表扬了他,这说明所谓的厌学生有很多老师看不到的东西等待去发现。 在走访八三班一名叫李顺的家长中,我获知到以下信息,他父母说孩子读完初中就行了,现在不上学照样可以挣钱,上了大学还不是如此,他们的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在社会钱与知识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新思想,新知识很快进入人们的头脑并占据统治地位,旧有的一些知识同样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也要改变,也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素质发展有所裨益,也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在课后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还得知其他同学的一些情况,比如八三班还有一位叫卞广玉的同学,上课经常睡觉,经了解,他家庭情况比较穷,负债累累,在学校上学心理上有很大压力,很难想象,在这个背着沉重债务的家庭中,孩子们求学的欲望能不受影响,孩子们哪有心思一心一意求学呢?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初步得出学生厌学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自身因素: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小学基础不好,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现有水平脱节,学习动机不强烈,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久而久之,形成了对学习的疲惫现象。 2、家庭因素:有相当部分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有的家庭因需要,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他们的子女成了家乡的“留守孩子”,对子女的思想、学习关心了解甚少,孩子主要由其祖辈监护,因此这些“留守孩子”来自家庭的约束小,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自我约束能力弱,很容易放松自己,产生厌学,在所难免。还有的父母对子女抱过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受挫,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值,教养行为也渐渐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的高期望与子女现实学习水平的矛盾。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从而厌学。家庭的不完整(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受法律制裁而服刑等),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温暖、呵护和引导,渐渐染上了不良习,从而导致厌学;也有的父母平时生活作风不检点,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了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也经常导致学生厌学。 3、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讯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无不在侵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学校教育教学因素:办学思想不端正,教育观念落后。教师教学仅仅重视优秀、中等生,忽视因种种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厌学学生是被动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对象;学 生的学必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的学等等一系列教学现象。其结果既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又影响了厌学学生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产生了对学习消极对抗的心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现在知识更新快,但相关部分教师却疏于学习、及时充电,其知识早已过时,新课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仍然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体验,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复习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抛放重复性、机械性练习,强行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时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了随之产生。 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呢? 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欲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对策。 1、激活学生的内在要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可帮助学生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这是激发兴趣的源泉。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践操作法等都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内多关照,边学边鼓励;课后多辅导,作业评语要有激励性。 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多提高,巡视练习时多点拨,及时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即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答好,教师也不能责备、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在纠错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教师布置作业要有科学性、可接受性、不能令厌学的学生望而却步。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要针对厌学学生作业的优缺点给以相应的评语,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作出有效的改进和努力。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校方,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并且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更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学校应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教学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使学生在乐学、善学中不断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