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 |
2012-07-04 20:09: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尹勉英 教学设想: 读完课文,眼前浮现一个孩子的身影:“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的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耳边总是回想着孩子“言不由衷”的令人震撼的话语:“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以哭闹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真的难以想象,他小小年纪,该怎样忍受“强烈的渴望”和因心疼妈妈而“坚决不要”这种巨大心理反差带来的痛苦啊! 那懂事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售货员阿姨,为那多病的爸爸,为那无奈却倍感欣慰的妈妈。带着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们交流,一起为玩具柜台的孩子自豪吧。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读悟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题。 1、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说话: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有谁在做什么? 2、齐读课题,设疑:大家都在高高兴兴的买玩具这个孩子为什么只看不买呢?课件展示漂亮多样的玩具汽车。你们想要吗?看看课文中的孩子到底为什么不买漂亮的玩具汽车呢?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认识的生字可以请教同学,问老师。) 2、检查生字。 (文中的11个生字只有认读的任务,所以这一环节我采用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并巩固这些生字、词语。) 三、朗读感悟。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文中有几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体会男孩当时急切的心情。 3、他这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如: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多么等等。 (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深入研读课文,分组研究讨论:小男孩那样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 出示: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体会“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指的是哪些东西) (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读妈妈说的一段话后,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繁琐的分析。) 5、师适时引导过渡,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不接受阿姨礼物时的心理活动。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情感提升。 1、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小兵你想为他做点什么?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说给他听。可以是鼓励的,也可以是赞美的,也可以是祝福的…… 2、结束环节诵读诗歌《写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得到激荡,升华了情感。 五、小结。 教后反思 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然而,现在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是很少有文中小男孩这样的情感体验的。我在教学时,试着用自己的感动去感染学生。以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适时深情的小结、与学生如遇知己般的共鸣,创设了教学情境,酝酿着滋养心灵的养分──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后,抓住关键词语重点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马上”等词语时,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爱之情。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就通过创设情境,适当加以点拨,从小男孩那丰富、传神的表情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喜欢小汽车的“小男孩”。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利用对话较多的特点,从读中理解 不足之处:由于课文较长,一个课时的内容过于饱满,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导致个别环节仓促结束,也导致个别地方不能进行透彻的挖掘。上了这节略读课文后,也使我更清楚了今后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向,既要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的时间、空间。同时也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还是要给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