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漫瀚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新一中展演
“今天下午让我说的感受就是……太精彩了。”王雨鑫激动地表达着。
2013年4月12日,漫瀚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的第八场在高新一中报告厅隆重上演,从早上就开始期待这场演出的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们,穿着统一的西式制服,激动而有序地入场。漫瀚艺术剧院的任团长表示:“走过八所学校,在高新一中的反应是最好的,要比其他学校热情得多,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表现真的挺满意的。”
领导的高度重视
演出初始,任校长发表了这样的讲话:“希望通过对民族艺术的欣赏,懂得欣赏美好,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希望艺术之花以这次演出为契机,在初一孩子们的心中发芽,生根,成长。”
刘书记一直强调办二十年后对学生仍有益的教育——于是,有了高新一中特色的课前五分钟国文经典诵读,有了孩子们自己录唱的高新一中校歌,有了交通手势操、每月学生书法展……有了老师在孩子面前捡起废纸的传统,有了孩子们为了擦干净地板趴在地上的小小身影,有了从剪指甲开始的习惯养成……有了,高新一中孩子们,漂亮的校服,漂亮的笑脸,漂亮的期待。
小女孩黄萌说:“今天是我第一次听音乐会,感觉很好。”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高新一中,从来不是组织学生们坐到一起就好的形式——“高品,乐群,从今天开始的期待。”让任校长说出了艺术之花发芽的话,让每一个初一的班主任严阵以待,让每一个初一小朋友期待、参与、回味、学会。
重视,从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从形式到心灵,从每一个人,每一颗心开始。
高潮迭起的演出
漫瀚艺术剧院无疑是专业的——春天的绿、中国的红、高贵的黑,是艺术家们通过着装给孩子们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精致的第一眼印象;大提琴、中胡、二胡、扬琴、琵琶、笛子、铃鼓、萨克斯……是艺术家们通过乐器的演绎与讲解,为孩子们打开的通往音乐的一扇具象的门;民乐、京剧、西洋,复古、民族、现代……各色各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艺术家们的婉转高亢悠扬低回间,向孩子们倾述了中国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的传统,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豪爽、奔放的民族性格。
“看完这场演出,心情很激动,那马头琴让我震撼,那琴声就像蒙古人民的心一样,豪爽!还有那萨克斯吹的《回家》,让我心动,虽然我喜欢音乐,但是没想到一种乐器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平时腼腆的王晓敏用两个叹号表达着。
表演民乐的姐姐们一出来,孩子们赞叹:“主持人的衣服像陶瓷瓶,站在红跟绿中间,真好看。”
一排乐器列在台上,孩子们笑着、数着乐器们的名字。
京歌《说唱脸谱》的前奏一敲响,孩子们开始激动,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时,高新一中报告厅似乎穿过年代,成了民国时一间茶馆,叫好声此起,掌声就是一阵。
忧伤而浪漫的萨克斯伴着中胡响了,《菊花台》缠绵哀转,诉尽柔肠,情思百结,及至《回家》,笔者身后的小姑娘掉了眼泪,吹奏家郭敏走下台来,拉起第一排一个小男孩的手,这首郭敏于92年第一次听到的让他有很深情结的《回家》,这个小男孩——初一(8)班的马俊名听懂了:“他牵起我,我有些激动,但重要的是,这首歌让我想起了家乡!”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高新一中的孩子们的日记里曾写着想念故乡的山,故乡大块大块的天,而故乡,又是中国传统中多么深情多么牵挂的一个名字。演奏家在孩子们中间走着,一张又一张小脸仰视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情结,在报告厅穹顶地间回荡,然后,掌声一阵一阵一层一层地伴着欢呼推起,朱梦玉说:“《回家》最让我回味无穷,因为这首歌我听过很多次,这次让我有了新的感受,我说不清楚。”张子煜说:“由萨克斯吹出的《回家》,就像重磅催泪弹,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紧接着,《我的未来不是梦》来了!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也许是因为歌词中反复回唱的未来与梦想,也许是因为演唱者仰起头拼命的样子,也许是因为那跳动坚定的节奏正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孩子们合着节奏,打起拍子,一拍一拍,拍在“梦”上,拍在“未来”上,拍在高新一中这片并不大,却载着梦想的土地上,有些人,还跟着,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不是梦!”年轻的演员似乎也被这样的气氛感染,他说:“学生的情绪特别高,反射,使得我们更有激情,让我们能更加为这场演出上心!”
成片的“好!”“再来一个”的声浪里,最大的高潮来了,用侯乾琛的话说,就是:“场面震撼,激动人心。”
蒙古族特色的马头琴,独奏,却是《万马奔腾》!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马头琴表演者。音乐一开始,表演者随着音乐踏着脚,摇摆身子,琴音一来就非常动听,速度越来越快,真是振奋人心!一结束,全场都是掌声!”——吕嘉炜。
“他很是激昂豪放!”——蒋正林。
“背景音乐中的鼓声一声一声击入人心。”——侯乾琛。
“每个节奏都像小精灵,散发出神气,太热烈了!让我听见就想起我身边的一切,这应该就是音乐的魅力。”——李鑫源。
“尤其是马头琴,让我感受到蒙古族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庞艳艳。
表演者穿着蓝天一样的蒙古袍,腿如策马交叠,音乐奔腾着,那把普普通通的椅子在《万马奔腾》声中像掠过万里草原千丈高天,学生疯了一样鼓掌,表演者似乎把它们听成战鼓声,他时而仰头,时而垂首,闭着眼,后仰,后仰,再后仰!啪啪啪啪地鼓点,蹦蹦蹦蹦的一千颗心脏,猛地一收,是乐弓如鞭直指天空,定格的动作里,“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学生们喊起来!
安可是呼麦。
又是掌声不断,又是齐声拍手,又是热烈,热到全场的空气似乎开起来。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艺术家们带给高新一中,带给高新一中的孩子们的演出,于此接近尾声。
“啊……”演出结束的那一刻,全场漫开孩子们遗憾的声音。
艺术之花的发芽
有人会问,一场演出,就能让艺术之花发芽么?一场演出,就能是切实校园活动的目的么?
理性乖巧的刘杰敏说:“民族音乐是世界的瑰宝,我们可以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每个民族的魅力,如在这次音乐会上,用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和蒙古族独有的呼麦艺术,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蒙古族的热情豪放。”
还很天真的魏梦瑶说:“艺术多么生动,多么美妙,优美的音律在艺术家的手里变成了快乐的精灵,面无表情的五线谱在艺术家手里变成软软的棉花糖。”
总爱思考杨鑫说:“我感受到了音乐的气氛,而且是全身都在音乐的海洋中。音乐用乐器的方式充分表现了它本身的旋律,用歌声把它的内涵与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善于表达的张慧说:“听了刚才的演出,时而仿佛进入一个十分清静的环境中,闭上眼睛,细细聆听高山流水,心很快静了下来,无比舒适;时而激情澎湃,仿佛一群马呼啸着跑过湍急的河流,心扑通扑通地跟着音乐跳动着,音乐停了,呼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只剩那颗急速跳动的心还在缓冲着;最后,轻音乐使猛跳的心得到了安抚,仿佛一阵凉爽的风吹在发烫的脸上,轻轻拍打着它。音乐,无疑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东西!”
这些字句,是孩子们看完演出后,在短短三分钟里,有感而发的。
“希望通过对民族艺术的欣赏,懂得欣赏美好,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希望艺术之花以这次演出为契机,在初一孩子们的心中发芽,生根,成长。”最开始的时候,任校长这样对孩子们期许道。
我想,这就是“高品、乐群、从今天开始的期待。”的一场高新一中的孩子们的经历。
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
记者:姬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