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学园地>>语文教学>>18*《慈母情深》教案(川师雨城附小 杨洪萍)
语文教学

18*《慈母情深》教案(川师雨城附小 杨洪萍)

2014年12月09日   来源:雨城区实验小学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和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出示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
    2学生默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2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

  (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设计意图]
   母子连心。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  深深的母爱。
[设计意图]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设计意图]
    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2、借阅《青年近卫军》。

3、借阅梁晓声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艰辛慈祥

                            通情达理

                            勤劳伟大

                              ……

课后反思:

优点:

1、处理好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度,粗知大意与精读的处理得当。

2、教学中兼顾了整组文章的整体性,前后的呼应将本文有机地融入了本组教学中,本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精读句段中对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到位,如人物描写方法中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修辞手法的提示也较好,如排比,反复等。

4、对语文园地的准备好,使得学生到了习作时有内容可写。如请同学说说自己母亲的事;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母亲的某一细节等。

5、课外拓展较好。让学生收集赞美母爱的名句名段名往篇,借阅《青年近卫军》,阅读梁晓声的其他作品等。

不足:

1、对于积累词语,量还可以再加些。

2、前半段体现 了学生的主体性,后半段老师牵得稍多了些。

3、因上课之前没与学生见面交待,所以师生的默契度还不够,发言面不够广,且因之前没有相应的铺垫,所以时间显得有点儿紧。

4、学生交流时还不太活跃,还没太放开。

社区通行证

Copyright©2018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8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