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学教研>>教学教研>>转换观念搞课改 真抓实干求发展--江苏高中课改参观学习有感
教学教研

转换观念搞课改 真抓实干求发展--江苏高中课改参观学习有感

2013年01月10日   来源: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   字体:【  】共有评论0条

11月下旬,德阳市教育局组织了由全市高中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前往江苏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学习高中新课改经验。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

其实早在四年前的5.12大地震后,我曾前往南京雨花台中学挂职学习一个月。由于地震带来的阴影太重,当时能感受的只是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的敬业精神以及江苏人民援建灾区的真挚情谊。四年后的重访,却是异样的感受和颇丰的收获。四川课改毕竟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我们有太多的疑难困惑,需要先进理念进行引领,需要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因此,这次外出参观学习,如同久旱后的甘露,让我们受益良多,大开眼界。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 、课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适应潮流的必然。

“物竞天择,适则生存”这早已根深于中国人的脑海。以培养人为基本职能的教育人,更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当今社会已步入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要使得我们国家胜出,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是头等大事。回忆课改前的情形:“一只粉笔一个本,老师整节课一张嘴,老师累,学生睡。”升学率当成了教育工作的唯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重压之下,教与学毫无快乐而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育真的走入了死胡同。一味考虑升学率,实际又能考上多少?大学生由于综合能力差,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生高中阶段就申请出国,难道不是对教育现状的巨大嘲讽?我们更多的学生上不了大学,高中毕业之后,回首高中时段教学,除书本知识外,我们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又学到了什么?因此,教育要走出尴尬的境地,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进课改。

二 、教育要有新的内涵,学校要有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

在江苏天一中学,校长介绍说,学校取名天一,暗含天下第一之意。其实我在学校参观考察,却感到了天一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天、地、人的合一,或者说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该校主校区的一个湖泊就占地28亩,在这里,天蓝、水清,楼房美。这还不是全部,操场上,学生们在快乐地进行体育锻炼,路边的双杠上,我看到一个女生坐在上边,专心地读书。也就在路边,我还惊讶地发现了两只专注吃草的小山羊,小山丘上还不时有野兔跑过的影子。小动物们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在厦门大学,我见过近在咫尺的天鹅野鸭,我惊讶于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惊叹于大学校园的人文素质?可在中学却是头次见到,中学还可以办成这样?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我们去过好几所名校,这些学校有的是钱钟书先生的母校,还有些学校培养出了众多两院院士。我们一方面为他们的辉煌历史感到欣羡,另一方面,我们为之折服的,还有他们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走进校园,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大到门口铭刻着校名的巨石,小到长廊里每一块突出的屋檐,到处都有鲜活的文字,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知识的洗礼,心灵的净化。“会说话”的墙壁,“有灵性”的小草,以及楼道里独具匠心设计出的书吧,教室内读书角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仿佛闻到了弥漫在空气里浓浓的书香;浏览着学校几年来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观看着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以及集体活动的照片,享受着教学区的宁静,注视着操场上学子们的飒爽英姿,让我们不禁深深感叹,这里不愧是老师和学生们享受成功喜悦的美好舞台……这几所名校都有现代化的设施、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每一座学校都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园林,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真是校校有特色,处处有文化。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办学特色倍受社会的关注,特色就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支撑。如何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做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我们的学校经过灾后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硬件条件设施上了新台阶。可是校园文化依然薄弱,打造校园文化不是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

三、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要成为一所名校,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考察的几所学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都非常注重教师培训进修,特别注重校本培训,因为外出学习、进修只能是少数人参加,只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才能让全体老师受益。他们的做法是首先从培训教师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抓起,让老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其次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造就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这些学校还有一个成功之处,那就是注重激发教师成长内需。根据教师成长规律,他们为教师成长设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依次递进的五级台阶。走上工作岗位满3年的教师,可以申报“教坛新秀”;获得教坛新秀的教师可以申报“教学能手”;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可申报“骨干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可申报“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部分学校还设有名师工作室。这种“教师成长阶梯”使每一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专业提高的奋斗目标,克服了职称评定终身制引起的职业倦怠,成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的兴奋点。反思我们自己,虽有相关机制,但却往往缺少经济杠杆作用,实施乏力,以致形同虚设。“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的发展问题,如果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 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变革。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想什么、信仰什么、如何构想等都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斯腾豪斯)。可以说,课改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从这个层面说,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能否增加相应资金投入,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兴奋剂”也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关键。

四 、转变教育理念,积极稳妥促进课改。

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主旋律。这种提高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升学生的考分,二是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机遇与压力同在,这种压力来自于高考,来自于广大民众。很难设想一所既没有高考升学率也没有办学特色的学校还会有生存的理由?因此,必须转换教学理念,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着力转变教师观念;立足校本研训,树立“课改面前无特例(不分学科、不分年龄),课改面前无禁区(不分年级,不分班额大小)的观念。通过构建考试型、练习型的课堂,加大学生课堂内的学习负担和紧张程度,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的教学主阵地,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时间、有精力去从事一些有益的探索活动或者是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促进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这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轻负高质”。长期以来,我们有个困惑:课改之后,教材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升学压力不减。老师真的无所适从了。通过这次参观考察,我们取得了江苏同行的“真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学会取舍,懂得整合。说白了,他们的成功就是使用了校本教材,从而实现了费时少,见效好的理想局面。尤其是常州高中等名校,没有晚自习,周六不上课,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研究性学习、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无不得益于此。

这些学校还有一个共有的“亮点”,那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上,无不体现了“精细化”。他们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有必要的检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培养方向,提高了教师素养的同时,受益的应该是学生,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观点。这几处学校的经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精细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中,也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中,要具体落实到学校各个方面。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细就是不简单,现在我们缺少的不是文件,不是规章制度,而是具体的落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悟名校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再理教育新思路。我会以这次考察学习为契机,冷静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想校长献计献策,找准突破口,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迈向更高的起点!为我校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再立新功。


                                                                                                 东汽八一中学  王成杰

Copyright©2016 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站实名:亚洲教育网